戴斌:智慧旅游再回首,为何与如何??

首页标题    高谈阔论    戴斌:智慧旅游再回首,为何与如何??

2月28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安阳林州市红旗渠景区举办2019年河南省智慧文旅大会。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智慧旅游再回首,为何与如何?”的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同志们,朋友们,

自2010年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并启动试点以来,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很快就已经成为政产学研的显话题。经过八年的试点和探索,智慧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体系创新、对外和对港澳台合作、游客满意度提升,特别是在市场主体建设和消费场景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显著效果。从会议材料和典型景区、典型城市的发展材料来看,河南省在智慧旅游和大数据建设方面,更是形成了一批可可总结、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着实可喜可贺。

 

在看到成就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回首看看来时的路,复盘下过的棋,才能避免重复失误,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

 

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和宏观引导,智慧旅游在地方探索和产业实践中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地方和企业看不到广大游客既要美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把精力过于集中到传统景区的地理信息采集、扫码入园、游迹跟踪上,指挥部的监视屏越来越大,清晰度甚至高达军用级,而游客关心的客源地大交通、目的地小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等消费信息却很难查到。这样的智慧旅游政务除了节假日领导来视察点赞、登报纸、上电视外,对产业发展、服务和监督真的有益吗?很多时候就没有算过成本,就没有效能提升的概念。有的地方一说旅游公共服务,就马上想到开工上项目,却很少想到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已经不再是封闭的世界,而是开放的体系,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有的地方想用一部手机解决所有的旅游问题,以为有了线上流量就可以构建起闭环运营的商业生态圈,沿用的却是“省—市—县—景区”行政思维。在城市越来越成为独立目的地今天,在游客需求快速迭代的当下,无论是权力的傲慢,还是资本和技术的自以为是,都是要不得的。

 

不得不承认,在大干、快上、一哄而上的氛围中,智慧旅游领域开始变得心浮气燥,满眼都是技巧,真正的智慧几乎没有容身之处。现在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都在忙于建设旅游智库、数据中心、实验室。名头起得越来越大,省市冠名都觉得小了,动不动就“中国”“一带一路”“世界”。四五个人,三两条枪,没开张两天,就忙于发各种各样的数据报告和研究成果。问题是调查样本、数据来源、生产过程经得起检验吗?发布流程经过审批吗?我看还是静下心来,把数据基础建设好方是正道。搞智慧旅游,自己都没有大智慧,搞旅游大数据,自己心里都没有数,哪行啊!长此以往,难免把自己和产业都弄得心浮气燥的。须知,不是哪个地方盖个庙,写上“少林寺”三个字,你就是武林圣地了。更不是城东村子里挂个延禧宫的门牌号码,你就真成了贵妃娘娘。如果对市场没有敬畏之心,对游客没有善待之意,智慧旅游很可能就会成沉香手串、文玩核桃、国学仁波切之类的安利消遣品,不可不察也。

 

不得不承认,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人力资源规模尚不足够、格局和视野尚不够开阔的时代,智慧旅游的热情与理想还缺乏与之匹配工具理性和底层器件。一说智慧旅游,也不管国情、区情和旅情,不管所在机构的人力资源是否匹配,就直奔高科技、新科技去了。一说搞规划就是请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且不说“一流”有无公认的定义,就是有,也要考虑对本地的了解程度及其能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说科技应用就是越高越好,越新越好。从酒店的机器人送餐到OTA的机器人客服,从无人商店到无人驾驶,从智能翻译到智能解说,甚至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对旅行消费场景的渗透似乎变得无孔不入。经常会听到有人演讲或者朋友圈告诫我们,某个行业未来会有40%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某个行来可能很快就要消失了。说实话,我不知道未来有多远,也不知道很快有多快。但是我知道经济学凯恩斯的那句话,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我更知道当下可以看到的未来,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员、餐厅服务员、保洁员、快递小哥等一线员工的高标准和人性化的服务,就无法解决品质旅游的“最后一公里”。

 

同志们,朋友们,

新时期的智慧旅游应当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多国民参与、更高品质分享”美丽中国旅游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建设的思想源泉和创新导向。始终坚持“有得游、游得起、游得放心”的发展方向,深入贯彻“能融尽融、宜融则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牢固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由是出发,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创新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创新,都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旅游进程,作为检验智慧旅游这趟高速列车是否在正确轨道上行驶的唯一标准。包括智慧旅游在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广大游客有满意感,让市场主体有公平感,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

 

新时期的智慧旅游应当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的监测评价体系,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无论是旅游供给侧改革,还是高质量发展,都会涉及到“现在哪里?要去哪里?还有多远?”等问题的回答。具体到现实中就是要游客满意度是多少?公共服务效能有多高?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有多大?我们不能总是用“游人如织”“纷纷点赞”这样的新闻语言,而是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这就会涉及到发展理论建构、统计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清洗、生产和发布等各个环节。在数据方面,我们在关注互联网上的意见与建议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那些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游客、员工和居民的声音。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红专家和流量平台真的能够代表大众旅游者吗?未必。话语权也是一种权力,谁也无法保证那些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话语者,一旦拥有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力,就一定会为了国民旅游权利的最大公约数而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是旅游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培育;也是旅游领域的公权力,需要约束。

 

新时期的智慧旅游和大数据,主动牢固树立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持续增强赋能商业实践的能力。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科研成果,真正为商业模式赋予新动能的大数据,才能为游客带来真正的智慧。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专业、精干和高效的人力资源团队,毕竟“生产—标签—应用”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经验的团队负责。要有针对特定任务的专题研究、时间表和路线图,还要有试错容错机制,以及长期经验的积淀。智慧旅游离不开移动通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包括区域链在内的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不能视而不见,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炒作。科技之上是人文,是游客的现实需求及其潜在需求的合意引导,是工程设计人员对底层器件的精度和效度殚精竭虑的追求。

 

新时期的智慧旅游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改革现行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普遍的意义上说,现在旅游业最为短缺的不是什么顶层设计,也不是什么新技术,更不是贩卖焦虑的概念炒作,而是代服务业所必须的管理制度、服务流程与标准化,特别是具有认同感和工匠精神的员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近期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希望教育家和教员不要整天东张西望的,动不动就想着培养这个“领袖”,那个“精英”,总想着专升本、本申博,而是低下头来看看行业需要什么,静下心来想想培养对象学到了什么。希望社会和行业培训机构更多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下大力气研发一批像携程定制旅游培训那样的十分钟“金课”,而是山寨什么“某某大学某某学院”,随意推出心灵鸡汤的水课。不客气的讲,现在旅游业最稀缺的不是“双一流”“985”,而是“蓝翔技校”。没有这样一批对旅游业高度认同的高级蓝领,智慧旅游就是有了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光环加持,也终将落得个种瓜得豆的下场。毕竟,我们可以在网上收集目的地信息,也可以在网上预订航班、酒店、餐饮,可是总不能在网上住酒店、吃早餐吧。

 

 

人间正道是沧桑。智慧旅游不可能喊几句口号、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还是静下心来,多做些笨功夫得好。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9年3月1日 08:18
浏览量:0
收藏